第一單元知識點總結
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的改革開放是怎樣促發展的?(改革開放的重要意義?)
(1)我國逐步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2)逐步建立、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3)使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空前高漲。
(4)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已成為社會共識。
2.改革開放 40 年來,中國騰飛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綜合國力方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2)人民生活方面:我國城鄉就業規模持續擴大,人民收入較快增長,家庭財產穩步增加,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貧工作取得成就。中國人民通過改革開放過上了幸福生活。
(3)國際影響力方面: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到共建“一帶一路”,到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中國已經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
3.中國的騰飛證明了什么道理?
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4.為何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1)我國過去40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未來發展也要依靠改革開放。
(2)新時代中國人民需要有效應對重大挑戰,進行新的偉大斗爭,將改革進行到底;
(3)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4)我國經濟發展還面臨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鎮化水平不高、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等現實挑戰;
(5)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只有全社會不斷弘揚與時俱進、銳意進取、勤于探索、勇于實踐的改革創新精神,才能持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
5.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什么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6.為什么要堅持共享發展成果? 為什么要共同富裕?
(1)衡量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不僅要看經濟發展,而且要看發展成果是否惠及全體人民,人民的合法權益是否得到切實保障。
(2)黨和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
(3)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斗目標。
(4)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進民生福祉。
7.如何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1)黨和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2)黨和政府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
8.怎樣正確認識創新?
(1)生活處處有創新。創新改變我們對生活的慣常看法;
(2)創新是一種生活方式;
(3)創新給我們帶來驚喜,讓我們獲得成就感;
(4)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需要創新,也都可以創新;
(5)創新讓生活更美好。
9.為何要堅持創新發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1)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2)創新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心。
(3)創新發展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國運所系,是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現實需要。
(4)改革創新推動中國走向富強。
(5)廣大人民群眾通過創新更好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6)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
10.我國目前的科技發展現狀是怎樣的?
(1)成就:在尖端技術的掌握和創新方面打下了堅實基礎,在一些重要領域走在世界前列。
(2)不足:從整體上看,仍然面臨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發展總體水平不高、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等問題。需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11.怎樣建設創新型國家?
(1)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將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把經濟建設重心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2)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3)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的治理格局和協同機制。
12.我國為什么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教育對創新的重要性)
(1)一個民族創新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創新人才的培養。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2)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
(3)教育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13.我國為什么要鼓勵萬眾創新?
(1)每個人都是創新者,都向往在創新中實現自我價值;每個人都是創業者,都可以通過辛勤勞為國家和人民作出貢獻。
(2)企業是社會創新的重要力量。
(3)時代需要弘揚創新精神。
(4)創新的目的是增進人類福社,讓生活更美好。
14.青少年怎么創新?如何建設創新型國家?
(1)樹立遠大理想,發揚艱苦奮斗精神;
(2)要敢于創新、善于創新,把創新熱情與科學求實的態度結合起來;
(3)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努力探索;
(4)注重實踐,養成勤動腦、勤動手的好習慣;
(5)要拓寬思路,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敢于質疑,敢于向傳統、權威挑戰;
(6)要培養創新的興趣和好奇心,提高觀察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第二單元知識點總結
1.什么是民主?民主的實現靠什么?
民主要求大多數人當家作主,實現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
2.社會主義民主是怎樣的?什么特點?新型的民主?
(1)是種新型的民主,從中國社會生長出來,是有生命力的。
(2)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3)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
(4)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特征是人民當家作主,目的是保障廣大人民的利益。
3.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意義是什么?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有助于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 國家繁榮富強。
4.我國實行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民主形式!
(1)選舉民主,保障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
(2)協商民主,決策時充分協商,盡可能取得一致意見。
5.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有哪些?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國家政權、行使權力的根本途徑。
(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強調通過充分協商,求同存異。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實現民族平等、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4)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
6.公民行使民主權利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1)民主選舉是人民實現民主權利的一種重要形式。
(2)民主決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實現的有效方式。
(3)民主監督是公民參與民主生活、行使監督權的具體體現。民主監督的意義:有利于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改進工作,防止權力濫用,也有助于增強公民的參與意識和參與熱情。
7.為什么要增強公民的民主意識?
(1)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一個國家和社會民主生活的質量和水平,與公民的民主意識密切相關;
(2)塑造現代公民,需要增強民主意識,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為公民的自覺信仰;
(3)有利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證。
8.公民參與民主生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要具有社會貴任感和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分析判斷能力,以理性、公正、客觀的態度全面、深刻、辯證地看問題,立場正確、邏輯清晰地表達觀點和意見。
9.公民應怎樣增強民主意識?
(1)要自覺遵守憲法;
(2)要不斷積累民主知識,形成尊重、寬容、批判和協商的民主態度;
(3)要依法參與公共事務,在實踐中增強民主意識。
10.公民為什么要參與民主生活?
公民參與是社會主義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項權利。公民通過合法途徑參與社會事務,維護合法權益。
11.法治有什么作用?為什么要選擇法治道路?
(1)法治能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人們在社會各個領域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
(2)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正義的有效方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1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1)法治要求實行良法之治。
良法應當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符合公平正義要求,促進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
(2)法治還要求實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礎上,賦予公民更多的參與公共活動的機會和權利,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
13.怎樣建設法治中國?
(1)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14.政府的作用和宗旨:
作用:一方面,管理社會事務;另方面,提供公共服務。
政府權力來源:在我國,政府的權力來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利益。
15.法治政府:
(1)含義:是按照法治原則運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項權力都應該在法治軌道上運行。(2)核心內涵:依法行政。
16.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1)含義: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時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正確行使權力。
(2)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規范政府的行政權。
17.怎樣建設法治政府?政府和公民分別應怎樣做?
(1)政府:A.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促進政府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
B.必須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權力的濫用,提高政府公信力。
(2)公民:要積極參與,獻計獻策,主動監督。
18.全面依法治國:
(1)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2)要求(16字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9.怎樣厲行法治?依法治國的具體做法:
(1)社會成員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2)公民要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弘揚法治精神。
(3)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做守法榜樣,帶動全體公民共同守法。
(4)社會要加強法治宣傳,弘揚法治精神,共同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環境,樹立“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法治文化導向。
20.建設法治中國,為什么要將法治與德治相結合?
(1)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
(3)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
21.建設法治中國,青少年怎么做?
(1)樹立法律意識,增強法治觀念;
(2)自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
(3)依法規范自身行為,依法維護社會秩序和自身合法權益;(4)向人們大力宣傳法治知識和重要性;
(5)堅決同破環法治的行為作斗爭,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
第三單元知識點總結
1.中華文化:
(1)特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2)構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3)作用: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民族復興提供精神動力。
(4)一脈相承的原因:它具有應對挑戰、與時俱進的創造力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5)如何傳承與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2.文化自信:
(1)原因: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2)來源: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③文化的優秀、國家的強大、人民的力量。
(3)如何增強文化自信:既要夯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又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還要互相交流借鑒。
3.中華傳統美德:
(1)重要性(意義、原因):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熔鑄了中華民族民族志向、民族品格和民族理想,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強國的精神力量。
(2)內涵:愛國情懷,奮進品格,高尚情操,倫理規范等。
(3)青少年如何做:①推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②倡導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
4.民族精神:
(1)重要性: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一個民族要生存與發展,就要有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否則會失去生命力。
(2)中華偉大民族精神的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3)中華民族精神的品格:與時俱進。
(4)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與發展(不同時期不同表現):
A.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B.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大慶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C.改革開放時期: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
(5)中華民族精神的意義(作用):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支柱,是維系我國各族人民的牢固精神紐帶,是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不竭精神動力。
(6)傳承與弘揚的表現:
①表現在緊要關頭挺身而出,舍生忘死;②表現在關鍵時刻見義勇為,無私奉獻;③表現在日常學習工作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
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意義、重要性: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也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價值引領,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
(2)內涵: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國家層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會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公民層面)。
(3)如何培育和踐行: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做到落細、落小、落實;要勤于學習,注重修養,勇于實踐,踏實做人。
6.我國人口現狀的特點:
(1)基本特點:人口基數大,人口素質偏低。
(2)新的特點:①增速趨緩②出生率低③老齡化加劇④男女性別比失衡⑤城鄉分布不均衡⑥“獨生子女”社會問題。
7. 我國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原因(人口問題的重要性):
(1)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
(2)推行計劃生育,使人口增長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有效緩解了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促進了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
8.為什么實施“全面兩孩”政策?
(1)生育政策要隨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變化不斷完善;
(2)我國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就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促進家庭幸福和社會和諧,使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9. 我國的資源現狀與危機?
(1)我國自然資源豐富,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資源占有量少,開發難度大,總體上資源緊缺;
(2)長期以來,我國資源開發利用不盡合理、不夠科學,依靠消耗大量資源換取經濟發展的現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費、損失、污染和破壞都很嚴重。
(3)危機:嚴重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0.我國環境形勢與危機:
(1)現狀: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使得我國環境問題嚴重,各類環境污染問題高發;
(2)危機:環境惡化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嚴重破壞生態平衡,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11.解決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出路:
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堅持綠色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12.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因:
(1)是人類面對生態危機作出的智慧選擇;
(2)人類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有責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同時要為開發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補償和修復;
(3)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榮;(4)人類開發和利用自然 ,必須符合自然規律,否則必然受到它的懲罰。
13.怎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
(1)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
(2)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3)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14.怎樣堅持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
(1)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2)堅持綠色富國,堅持綠色惠民;
(3)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4)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
(5)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兩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堅持綠色發展道路的必要性)
第四單元知識點
1.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1)民族分布特點:以漢族為主體,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
(2)基本政治制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3)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4)新型民族關系: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
2.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表現:
各民族都是社會主義大家庭中的一員,具有平等的社會地位;在各領域享有平等的權利,承擔相同的法定義務。
3.為什么要加強和鞏固民族團結?
(1)加強和鞏固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
(2)各民族在交往中孕育了團結友愛的寶貴傳統。
(3)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追求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共同繁榮。(4)是每個公民的神圣職責和光榮義務。
4促進民族地區共同繁榮:
(1)原因:
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促進民族地區共同繁榮,是增進民族團結、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必由之路。
(2)做法:
①經濟社會方面:A.黨和國家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大力支持;B.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C.實施興邊富民行動。②民生方面:A.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B.支持民族地區發展教育;C.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D.建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
③文化方面:大力扶持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繼承、創新和發展,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5.反對分裂:
(1)做法:
①就要維護國家統一、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②就要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動,尤其要堅決反對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動;
③就要維護國家安全。
(2)原因:①分裂會導致社會動蕩,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各族人民就會遭殃;
②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6. “一國兩制”的含義是什么?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簡稱為“一國兩制”。“一個國家”,是指中國是統一的國家,主權和領土不容分割。“兩種制度”是指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實行高度自治。
7.怎樣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完善與基本法實施相關的制度和機制。
8.為什么祖國完全統一必定會實現?
(1)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職責,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2)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圣領土的一部分。
(3)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 ,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
9.怎樣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1)“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
(2)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必須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
(3)兩岸人民多走動、多交流、多溝通,增進理解、信任。
10. 怎樣正確認識中國夢?
(1)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執著追求實現小康的社會夢想;
(2)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3)揭示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和當代中國的發展走向,指明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奮斗目標;
(4)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 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
11.中國夢的含義:
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即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12.“三步走”戰略目標:
第一步:1981——1990年,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
第二步:1991——20世紀末,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2000——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
13.“兩個一百年”目標:
(1)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14. 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1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有什么重要意義?
(1)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2)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
(4)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16.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指導思想是什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17.從 2020 年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兩個階段的奮斗目標:
(1)從 2020 年到 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2)從2035 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18. 怎樣實現中國夢?
(1)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即:科學發展理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即:“五位一體”),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即:“四個全面”)。
(2)必須走中國道路。中國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3)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4)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中國力量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
19. 中國自信、民族自信的原因是什么?
(1)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2)黨的領導下,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讓中國人更加自信。
20. 怎樣做自信的中國人? 自信的中國人的表現?
(1)對國家有認同;(2)對文化有底氣;(3)對發展有信心;
(4)自信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開放包容的心態;
(5)既是夢想家又是實干家,既要胸懷理想又要求真務實;
(6)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即:“四個自信”)
本站之信息均來自互聯網收集,經本站整理而成。目的為方便廣大網友查找及閱讀。
本站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之用。本網站已盡力確保該信息是準確、完整及最新的。就該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或對特定用途的適合性而言,本網站不作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或呈述。因該信息或依賴該信息之任何部分或全部所致的任何損失,本網站概不負責。
?2024-2025學年人教版八(上)歷史期末百校聯考卷12-24
?2024-2025學年人教版七(上)歷史期末百校聯考卷12-24
?道法常考的10種主觀題解題技巧07-02
?中考歷史同類知識歸納比較05-17
?2023中考政治核心考點(必備)05-13
?如何讀懂課本中的歷史配圖05-12
?《世界史》常考易錯知識點04-06
?初中歷史重要時間與重大事件一覽表04-04
?八年級上冊生物考點梳理04-01
?道法考試中典型題之答題思路03-31
?道法考試中典型題之答題方法03-31
?2023中考地理必會問題歸納整理03-31
?七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總結(人教版)03-28
?八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人教版)03-28
?九年級道德與法治知識思維導圖(下)03-24
?九年級道德與法治知識思維導圖(上)03-24
?八年級道德與法治知識思維導圖(下)03-24
?八年級道德與法治知識思維導圖(上)03-24
?七年級道德與法治知識思維導圖(下)03-24
?七年級道德與法治知識思維導圖(上)03-24
初中會考對于初中生而言,其重要性不容忽視,堪稱學習生涯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不僅是一次對初中階段學習成果的深度總結與檢驗,更是決定學生能否順利晉級至高中階段學習的關鍵環節。